课程内容
 体认自信 
 真情传递 
 品味经典 
 激荡理性 
 明晰意见 
 感悟使命 
品味经典
首页>>综合实践网>>课程内容>>品味经典>>正文
PWJD014-难度4 习近平:《摆脱贫困》节选三
2020-03-01 12:58  

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

(一九八九年五月)

  冷静分析思考 认清当前形势

  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结合当前的形势来进行。新闻工作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要认识到当前形势所赋予我们的任务、职责。十年改革的成绩是巨大的,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新闻工作一方面不能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对于各种呼声置若罔闻;另一方面又不能人云亦云,不加辨别地跟着各种思潮跑,没有一个界限。不然,就会乱套。对当前的各种社会思潮,我们要冷静地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能受随意性的支配。冷静分析判断是需要时间的,急于做出判断往往会得出一个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从当前反映的一些问题来看,民主进程、法制建设进程确实有必要加快。但是如何加快,加快到什么程度,是要有一定科学步骤的,如果把民主绝对化了、超前化了,脱离了一定的阶段性,那么本来是非常合理的要求,就可能成为一种非常错误的东西了。

  什么是民主?不能笼统地喊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我个人理解,应该是人民利益的一种法制化的体现,而不是某一个阶层、某些人的随意性,也不是满足任何一些人、任何一个阶层提出的任何一个要求。极端化地去要求别人或者要求国家,其实就是只要求别人对自己民主,而自己则可以不受任何的约束,对别人和国家不负任何的责任,这行得通吗?!如果别人也照此办理,如果大家都要求享有这样的民主,你做得到吗?!显然不行。因为你在赋予某人或某些人享有这样的民主的同时,不仅失去了自己的民主权利,而且剥夺了其他人的民主权利。

  试想一下,如果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搞计划生育,取消国家税收,解散军队、警察,直至打开监狱,放出囚犯,冲破任何工作准则和生活约束,你的民主、你的安全还有保障吗?难道可以这样做吗?所以民主本身不能是绝对化的,它要有一定的约束。同时民主的要求也是有阶段性的,不能超前化。我们现在对民主素质的培养、民主管理的训练,也有一个阶段性。比如当前的这个民主,是不是都能成熟地运用?就说村民委员会选举吧,民主运用得怎样呢?有的地方不错,他知道自己要选一个好的当家人,能够为本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有的地方则选老好人、宗族长老,造成农村基层组织出现瘫痪状态。所以说,我们提任何问题都不要离开它的前提,不要离开一定背景,不要离开一定的条件。否则,就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结论。“文化大革命”不就是“大民主”的标本吗?这种“大民主”,没有跟科学结合、跟法制结合,而是跟迷信结合、跟愚昧结合,结果就是大动乱。谁都可以组织几个人去抄家,谁都可以拉起一个战斗队,今天你打倒我,明天我打倒你,这样的日子能够重演吗?没有安定团结,一切都谈不上!因此,民主的问题要在法制的轨道上加以解决。

  还有腐败问题,这最容易引起大家的义愤。应该说我们每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每一个有良知的人,谈起腐败,其义愤都是溢于言表的。但是这个问题也要冷静对待。现在我们不仅需要对腐败有愤怒感,而且需要拿出一套解决腐败的实际办法。有的人在抨击腐败的同时,他本身也在享受某种特权。可以看到,从接生到火葬,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交易,都可能出现不正之风。听诊器并没有权啊!但它也可以产生交易。汽车上的方向盘也可以产生交易。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去加以深层地分析,探析其原因。然后,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否则就把问题看简单了。

  新闻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认识新闻的作用,要看到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党历来有一个传统,就是通过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人民,反映人民的呼声,弘扬正气,揭露消极腐败现象,动员组织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强调的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她没有独立于人民利益的自身利益。但我们党既代表人民的眼前利益,也代表人民的长远利益;既代表人民的局部利益,也代表人民的全局利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对每一件事情的看法和主张,应该说就是人民愿望、要求的充分体现,就是人民的看法和主张。现在的问题是,人民比较容易理解眼前和局部愿望、要求的实现,对自身周围发生的事情也容易与党的看法和主张贴近、认同;但在自身长远和全局利益的理解上,由于各个局部的人群不十分了解全局的状况,由于群众中个体的教育水平、觉悟程度、工作岗位、地域地理、年龄层次等等因素的不同,“春兰秋菊不同时”,其看法、主张与我们党的看法、主张可能会产生距离,出现差异。我想,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多地起到渠道和桥梁的作用,长期地、耐心地、孜孜不倦地向人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释党对事物的主张和看法,让人民了解党和国家的大事,使党的看法、主张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

  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很密切。但不是说新闻可以等同于政治,不是说为了政治需要可以不要它的真实性,所以既要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又不可忽视新闻工作自身的规律性。

  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关键的时期,人们的思想心态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地发生摩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宣传改革、宣传党的政策的作用。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新闻媒介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捕捉和反映方针、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促使各级党组织、政府及时修正偏差,使改革少走弯路,更加健康地发展;对于群众中存在的某些模糊的认识,新闻媒介要加以引导,缓解矛盾,沟通党、政府与人民之间,这一部分人民群众与那一部分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增进人们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上来,引导到“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上来。应该肯定,新闻事业在十年改革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改革开放立下了汗马功劳,尽了很大努力,是党的政治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运用新闻推动工作,实际上是一种领导水平和现代工作方法的表现。领导者与人民的联系不外乎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神秘化,一种是公开化。神秘化往往同封建、封闭、经济落后相联系;公开化往往跟高度文明进步相联系。我们地区各级组织,要高度地重视新闻工作,切实加强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搞好舆论引导 弘扬社会正气

  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两大功能。舆论引导就是通过新闻报道,弘扬社会正气。我这里讲的“弘扬正气”,指的就是通过舆论引导,坚定人们对改革的信心,认清改革的光明前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当前,特别要激励大家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投身治、整、改工作,维护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权威,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怎样才能使舆论引导起到“弘扬正气”的作用?这就要求每个新闻工作者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新闻宣传的基调。前一个时期,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成绩不说跑不了。”这个说法显然是片面的。我国十年改革取得巨大成绩,这是我们工作的主流,是全世界公认的。新闻宣传,要有求实的精神,理直气壮地宣传成绩,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政府的权威。新闻工作者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反映问题的主流,起到弘扬正气的作用。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应在宣传十年改革成绩的前提下,向群众讲清这些问题的性质,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是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民主法制还不完善时出现的。它将随着我国改革逐步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而减少和消除。

  在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会腐败变质。能否有效地制止腐败现象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这就需要建立各种有效的监督机制,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是最经常、公开、广泛的一种监督方式。当前,在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反对腐败的时候,特别要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使腐败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欢迎新闻工作者报喜也报忧,拿起舆论监督武器,对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各种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各级党政领导要正确对待新闻监督,要树立开放、开明的态度,对记者不应求全责备,要与新闻记者交朋友,把新闻监督看作对地方工作的支持,为新闻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运用舆论监督武器,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讲究社会效果。要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党开展工作。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监督的重点应该针对那些严重违反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要抓典型事件。揭发的事实,务求准确。涉及党的一级组织和政府的批评,要持慎重态度,不能先入为主。要深入调查,多方听取意见,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特别要注意不应把批评的矛头对准那些群众有意见而我们工作中因限于目前条件、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上。要让人民知道,党和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加强新闻队伍建设

  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明确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都是为党和人民工作的,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对改革开放的事业负责。要注意舆论的社会效果,克服片面性。

  要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这是搞好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水平不高,是写不出好报道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要有一双慧眼,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要学习法律知识,熟悉商品经济规律,要有较强的原则性和科学分析能力;总之,要求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必须大大提高一步。

  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工作作风。报道写得好不好,与新闻工作者能不能深入实际、深入采访很有关系。从我们地区的情况看,目前有部分新闻工作者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坐在办公室里想点子,靠简报、会议材料编稿子,有时下乡了,也是“走马观花”。从现有报纸、电台上的报道看,内容深刻、质量高的还不很多;特别是有很多好的题材报道不出去,这和深入实际不够有很大关系。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

  要严于律己,遵守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要讲究职业道德。现在有的地方出现“采购记者”、“拜金记者”。这些现象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虽然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损害了新闻事业的威信和声誉。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神圣职责,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应严格自律,正派、公正、廉洁,要有更高尚、更严格的政治操守和职业道德。新闻工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自重、自爱、自强。希望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形成一种良好的作风。

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

(一九八九年六月)

  闽东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畲族同胞有十几万,占全国畲族人口总数的40%,占全省畲族人口总数的70%。这是闽东地区的一个特殊情况,也是闽东民族工作的一个特色。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原则,基于这个原则,我们有必要深刻地思考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几个问题,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一、充分认识搞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民族问题有相当的敏感性和复杂性。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作为民族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包括表现在民族文化上的民族特点和体现出民族自我意识的民族感情)是最稳定的东西。在过去民族压迫的社会中,许多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感情受到压抑和摧残,这种状况只有在社会主义时期方在根本上得到改变。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全面发展、共同繁荣的时期,各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感情获得了相互承认,并具备了充分发展条件。各族人民都非常珍惜已经稳定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在民族关系方面出现的问题、产生的矛盾国家向来是十分重视的,而少数民族对此也较为敏感。比如,招工、招生的比例是否得当,对民族风情习俗、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是否尊重等问题,少数民族群众要敏感得多。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甚至政局的不稳。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闽东革命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的火种之所以能在闽东大地传播,革命的力量之所以能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得以保存和壮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的团结。很多革命老前辈,都是畲族群众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下来的,我们福建的革命老前辈叶飞、曾志、范式人等同志过去打游击的时候,经常是在畲族山村、畲族的老乡家里度过的。畲族群众有坚定的革命性。有一位同志告诉我,在革命年代,闽东畲族的同志没有一个叛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社会主义时期,畲族人民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闽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脱贫致富的伟大事业,少了畲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不行,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也不行。总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大团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

  搞好民族工作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与文化事业,党和国家一直从各方面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不是恩赐,也不是单方面的帮助。辩证地说,这是一种互相帮助。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帮助了汉族;国家扶持了民族地区,民族地区也支援了国家建设。

  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本民族文化,畲族文化在国内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闽东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闽东地区可以引以为荣的特色和优势。搞好民族工作,有利于我们保持这种特色,发挥这种优势。

  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战略方针。

  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我们现阶段执行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战略方针的指导思想。当前,民族问题更集中地反映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使他们赶上或接近汉族的发展水平,才能够解除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民族得到共同的繁荣。这是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少数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石,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消除了民族压迫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民族平等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但是,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实现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首先就要消除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目前,全国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已开始转移到少数民族地区。90年代,闽东畲族地区开始从解决温饱问题为重点的摆脱贫困时期,进入以经济开发和开放为重点的实现小康时期。这一时期,我们要巩固和发展80年代的成果,力争尽快缩小畲族地区与闽东、与全省全国先进地区的经济差距。要从本地区的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兴利除弊,使区域生产要素不断优化,建立起一种最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使其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

  我们必须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我们的脱贫致富的方针,那么,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首先,闽东畲族的贫困面还比较广。据统计,1985年全区畲族贫困户1.6万户,占畲族总农户的50%。经过三年扶贫工作,畲族贫困户的脱贫率达75%,但还低于全区贫困户脱贫率87.3%的平均水平,全区少数民族扶贫对象大约还有4000多户,而且已经脱贫的,由于自然灾害、生产经营失误或后劲不足等原因都有可能再度贫困。应该看到,我们的整个脱贫水平不高,而脱了贫的也不等于就富裕了。其次,大多畲族乡商品经济不发达,有的还处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态。其三,闽东畲族大都居住在偏远边角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缺技术,缺人才,致使这些地方山场广阔、土地肥沃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以上三方面的实际情况,应当成为我们考虑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大略方针的着眼点。

  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但国家的经济实力有限,闽东本身又是贫困地区,所以不可能有更多的外来力量来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支持和帮助的意义主要在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要使自身生产力水平同外部支持力量相结合以发挥最佳效益。这就是说,民族地区要提高内部生产力,增强对外部援助力量的吸引和吸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在接受国家帮助时要有相应的辅助能力,不能说国家给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如果把补助看成孤立的经济项目,而不投入相应的力量以扩大效益,那么,一旦补助中断,工程就无法继续进行。闽东畲族地区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到外力扶持与内力,即自身生产力的提高紧密结合。在起步阶段,需要的外力扶持可以多一些,但犹如羊羔断奶一样,这种经济上的扶持只是暂时的,必须逐步增加断奶后的独立生活能力。而且,在接受国家的帮助时,畲族地区本身也应具有最起码的生产辅助能力。比如,国家投资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兴建水电站,目的是为了解决群众的生活照明和乡镇企业用电。如果自己解决不了通村入户的线路资金,还是不能受益;此外,还要有技术消化能力,技术消化能力不足也会使许多投资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

  因此,畲族地区在外来“输血”的同时,一定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这就是要根据本地的特点大力发展生产力,开发资源和开拓市场并举,走出一条具有畲族山区特色的市场、技术、资源相结合的开发路子。

  第二,要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封闭、单一的自然经济状态,向商品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今后扶贫资金要重点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扶持他们兴办乡、村两级经济实体,增强民族地区经济的“造血功能”。要提倡科技扶贫,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和能人,让畲族群众掌握一些实用技术。还要提倡有关单位与畲族贫困地区重点挂钩的扶贫方法。我刚到闽东的时候就去过坦洋村,这是福安县民委重点挂钩的单位,靠巨峰葡萄脱贫。1988年人均收入700元。这应该说是卓有成效的。

  第三,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的自然地域分工条件,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根据民族的特点建立自己的“种、养、加”的经济模式。比如办好庭院式经济,按户创建小果园、小茶园、小山村、小池塘,大力发展乡村企业等。提倡短中长结合,种养加结合。我走了几个地方,像巴地、崇儒等地都是靠蘑菇、食用菌、生猪、茶叶等项目发展起来的。这些都是中短期项目,投资少,见效快。当然,还要有一些中长期项目,这关系到后劲问题。

  一般来说,由于传统的原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力量薄弱,交通运输不便,人才短缺,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技力量雄厚,交通运输便利,人才济济,但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这样一种反差,决定了闽东畲族地区的发展要走一条“双向开放”和“双向开发”的道路。

  “双向开放”即对内、对外同步开放。一方面积极参与本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加强外引内联,大力引进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优势互补;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交换,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双向开发”即资源和市场同时开发。一方面大力开发本地区的“山海田”资源,开辟与之相关的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开发市场,开拓商品流通渠道,根据市场需要努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与之配套的加工业,为广大农村特别是畲族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大的用武之地。

  从立足于本地资源这个角度看,我们很有必要树立“市场为主导”的战略思想,并由此确立一条“市场—技术—资源”的发展战略。大家知道,自然资源不等于经济资源,自然优势也不等于经济优势。自然资源只有同市场结合,才是经济资源。利用和开发资源必须着眼于社会需要,商品必须是市场需要的商品。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商品生产,首先必须考虑市场需要,同时要考虑本地区技术条件能否适应,然后才去开发资源优势。另外,自然资源不一定都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开发、多次增值才能充分显示出经济上的综合效益。比如,许多土特产品的制作原料来自野生植物,如果单纯地进行自然采伐(摘),不一定能获得较好的交换价值;如果面向市场,并根据一定的技术条件,对原料进行必要的加工,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会比原料高出许多,经济效益就会明显提高。可见,走“市场—技术—资源”的路子,有利于民族地区对自然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闽东畲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起步晚些、基础差一些、限制条件多一些,但发展商品经济的潜力还是很大的。畲族地区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就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增强经济自主的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走出一条适应于自身发展的路子。这就需要实现观念上的变革,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下功夫在“山海田”上做文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从贫穷到富裕的根本转变。

  三、从战略的高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少数民族干部与本民族有着天然的联系,善于反映少数民族的意愿和要求,是我们在民族地区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纽带和桥梁。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工作中,少数民族干部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从总体上说,我们闽东的少数民族干部还是偏少的。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立即花大力气去抓。特别应强调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培养和不断提高现有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二是注意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后备力量;三是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在地、县二级要有一定的比例。对少数民族聚居在千人以上的乡、镇应创造条件,至少要配备一个少数民族的副职领导。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要树立长远观念,即要注意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办好现有的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少数民族的教育面。没有民族学校的地方要注意吸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要为大学输送更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可以采取代培或者定向招生的办法培养少数民族的大中专学生。

  四、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问题。

  任何民族都有其区别于他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的综合丰富了人类的文明。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其中当然也包含少数民族文化。

  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不仅是畲族人民自己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份宝贵的财富。畲族文化为畲族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让畲族文化更加发扬光大。首先,要继承和发扬畲族文化传统中优秀的部分。畲族语言、畲歌、畲族服饰,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文化,都应当很好地继承。我在几个畲村了解到,有些小姑娘不会梳畲族发型,有的连畲语也不会说。可见,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对年青人来说,尤其必要。其次,要抓紧挖掘整理畲族文化遗产,如畲歌、民俗、民谚、民乐、舞蹈、故事等,要组织力量进行深入探讨,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我觉得畲族歌舞就很有特色,很有风采,还有畲族的传统歌会完全可以加工升华一下。要抓紧修建畲族博物馆,办好畲族研究会和畲族歌舞团,以丰富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宝库。其三,要努力丰富畲族人民文化生活,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建立或完善民族文化站、文化中心、山村俱乐部、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总之,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民族群众文化事业。

  五、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略)

 

上一条:PWJD013-难度4 习近平:《摆脱贫困》节选二
下一条:PWJD015-难度4 习近平:《摆脱贫困》节选四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院办电话:023-62769584
研究生办电话:023-62760210

Copyright© 2015-2022,School of Marxism.CTB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