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谈及课程的打造和申报,团队负责人刘富胜记忆犹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难题。“如何用最低成本,形成操作性强、可推广复制的实践课,是我们解决难题外想达成的目标。”刘富胜表示,许多高校采用虚拟仿真的方式,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但我们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能够服务全校所有的学科建设,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就需要考虑成本和可操作性、可复制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本身是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在课程打造的过程中,团队更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刘富胜教授介绍到,以模块打造的方式,将课程分为体认自信、课堂交流、真情传递、品味经典、激荡理性、明晰意见、感悟使命、期末总结等模块,在各个环节中根据理论教学重点、年度时政热点和学生关注焦点确立实践主题。比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们根据节点确立了“发现优秀党员”“阅读党史教育文献”“传播先进党员事迹”“调研基层党建成就”“参访党史教育基地”等选题。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的鲜活素材,经过师生共同打造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鲜活教案。从2017年运行开始,团队成员每学期都会更新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课程优化完善。
当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的机会来临,良好的备课基础给了团队申报的勇气。大家默契地达成一致“做吃螃蟹的人肯定很难,但我们不怕难,只要有机会。”申报工作涉及大量的内容,团队成员对标文件要求线上线下分工合作,邬勇、陈艳宇两位老师负责收集数据,团队其他成员负责整理文字,那段时间他们几乎把国内所有关于实践教学的内容都看过学过一遍。尤其在录制申报视频时,刘富胜教授正赶上嗓子发炎,带病上阵,推掉了所有需要说话的活动会议,只为以最好的状态呈现课程内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的打造经验和成功申报,也带动了其他课程的发展,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已有5门市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市级研究生课程,我校思政课程建设成果位于重庆前列。团队负责人刘富胜教授介绍到,团队取得的成就是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结果,是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不懈努力探索的结果,是所有参与课程建设的老师们坚持立德树人的结果,他们的团队不只是名单上的11人,他们身后还有马克思主义学院70余人教学团队的支撑和支持。
精雕细琢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据了解,目前,我校“‘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三结合’模式探索”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三支撑三覆盖两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育人模式”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面向国家需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构建与实践”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成绩的背后是团队所有人多年来默默努力,潜心研究的结果。刘富胜教授认为,金课的打造非常不易,更应该按照高标准进行建设,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每位参与课程建设的老师以生为本、推进改革、注重积累,用心用情用力地把课上好,把学生带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承担起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