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体认自信 
 真情传递 
 品味经典 
 激荡理性 
 明晰意见 
 感悟使命 
品味经典
首页>>综合实践网>>课程内容>>品味经典>>正文
PWJD015-难度4 习近平:《摆脱贫困》节选四
2020-03-01 12:58  

发挥人大作用 把闽东的事业推向前进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

  闽东的发展,离不开人大工作。近年来,闽东各级人大的工作成绩显著,在全地区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还需要按照中央的精神,进一步探索人大工作规律,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努力把人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首先,必须继续提高对人大工作的认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战争年代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现在需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一制度,而不是对制度本身有任何的怀疑和削弱。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美国式的三权鼎立制度。前一时期,曾一度出现“全盘西化”和淡化“人大作用”的倾向,这是要严肃批判的。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在政治体制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各级干部、党员都要正确认识我们的国家制度、国体与政体,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领导的高度,维护、尊重和支持人大工作,充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对人大性质、地位、职权、作用的宣传。一些人的顺口溜如“大牌子、空架子、老头子”以及“三级机关、橡皮图章”等,说明他们对人大的认识还是片面、模糊的。宣传人大成就,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全社会对人大的认识,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继续作出艰苦努力。

  第二,必须认真处理好党委、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党委、人大、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明确的。党委要把人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不断改善和加强对人大的领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善于通过人大党组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人大中党员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来贯彻党的意图,依靠和发动群众,实现党的政治主张。各级党委要积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树立人大的威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本地区的重大决策,凡应该由人大决定的,都要及时提交人大,经过法定程序变动为国家意志。一旦形成决议或法规,政府部门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组织和党员都要带头执行。要优化地方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构成,人大干部的选拔要德才兼备,班子要注意年龄的梯形结构和知识结构。同时,尽可能为人大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要特别注意解决人大机构中干部的政治、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待遇问题。党委和人大的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干部任免问题。只要双方本着共同的原则,多协商通气,是能够加以统一的。总之,人事任免工作既要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又要体现人大和人民代表的监督作用。

  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也很明确。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大的神圣职责,人大要理直气壮地行使监督权,确保宪法、法律和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政府和两院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决定,重视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意见和建议。

  人大的监督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政府的工作,应该是积极的监督。人大要善于抓大事,抓关键,而不是事无巨细,越俎代庖,对于年度计划、财政决策等重大问题的审议,人大可以做到早参与,早研究,多通气,力求缩小分歧,取得一致看法。总之,党委、人大、政府共同坚持目标的共同性、利益的一致性,按照党章和宪法的有关规定办事,就可以把三者关系处理得更好,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容易得到妥善解决。

  第三,抓大事,抓关键,积极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新的形势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站得更高,视野更开阔,情况掌握得更多,分析得更准确。人大要做的工作很多。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实际,精心安排,抓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抓住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根据人大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认真行使职权,切实抓出成效。当前,要围绕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抓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1990年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区不稳定的因素还相当突出,热点问题还很多,如库区移民、民间标会、地下宗教活动、企业停产停工以及对虾、蘑菇、茶叶等支柱产品价格下跌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到安定团结,干扰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进行。因此,地方人大要加强调查研究,在弄清问题、把握情况的基础上,抓住几个带全局性、影响大的问题,按照法定的程序作出决议、决定,认真监督政府实施。这样就能有力地促进全区脱贫致富、振兴经济工作,使之继续协调、健康地向前发展。人大的调查研究,有其显著的特点:一是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比较多;二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比较多;三是有关法制、法规建设的问题比较多;四是民主政治建设如换届选举、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的调研比较多。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有助于推动我们的各项工作,因此,人们有理由希望人大的调研做得更好、更扎实。

  第四,切实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几年来,各级人大在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克服困难中探索前进。但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仍然要花大气力,下大功夫抓好人大的自身建设。人大的自身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机关建设、工作委员会建设等。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议事水平,进一步发挥地方权力机关的作用。

  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还有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就是要帮助提高人民代表的素质和水平。人民代表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发挥人民代表作用,是搞好人大工作的关键所在。我区农民代表比重大,他们文化程度偏低,居住村落分散,活动困难,要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职权,提高代表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要使代表不但在人代会期间有活动,而且在会前会后也参加活动。要进一步加强人民代表工作,经常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组织视察和调查,以充分发挥人大联系群众、反映民意、解决矛盾的重要作用。

积极稳妥地推进共青团的改革

(一九八九年十月)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共青团工作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共青团工作不太适合形势发展需要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并深化改革,才是唯一的良药。坚持什么样的改革呢?首先必须明确:共青团的性质没有变,仍然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是改革的最基本前提。青年人朝气蓬勃,改革之心甚炽,一说到“改”字,就想到“有声有色”、“如火如荼”,期待一夕成功,希望一步到位;但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特别是当经济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时,极易引发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稍有不慎,必将使整个改革工作受到影响,甚至蒙受损失。所以,共青团工作的改革,既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也不能急风骤雨,我们的改革只能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也就是说,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态度要坚决,实施要谨慎。积极和稳妥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和尊重团的改革的规律性,循序渐进,力戒冒进,总体改革的设计必须是目标方案、过渡性方案和分步实施方案相互衔接配套,不求一步到位。

  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应该是我们共青团工作改革的方针。根据这个方针,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既要顺应改革的大潮流,又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全国的改革开放,向共青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共青团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良好环境。共青团要搭上改革这趟列车,不能落后。共青团工作的改革要合时代的节拍,必须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但又不能搞一个模式,全国一刀切;应当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使共青团改革更适合当地的需要。比如说,闽东共青团工作的改革必须结合闽东的实际。闽东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闽东经济的整体战略。团的改革工作就有一个如何服从这个战略需要的问题。闽东的大部分青年在农村,共青团组织应当发挥作用,出谋献策,为他们找致富的门道,为青年发挥才智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团组织要加强与当地乡镇企业和有关部门的联系,如果能在共青团组织的支持帮助下,多出几个青年企业家,我想我们的工作就有成绩了。看一个地方团的工作改革得好不好,首先要看这个团组织所进行的改革是不是有利于当地脱贫致富的工作。

  二、既要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又要适合青年特点。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承担党交给的任务,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我想,这些都应当是无可争议的。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因此,共青团在思考问题、安排工作、制定规划时都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为依据,否则就会偏离方向。同时我们还应考虑共青团的年龄特点。青年有别于少年和中年,在生理、心理、利益和要求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毛泽东同志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一文中指出:“青年就是青年,不然,何必要搞青年团呢?青年人和成年人不同,女青年和男青年也不同,不照顾这些特点,就会脱离群众。”共青团必须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生动活跃的工作方式,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团的工作必须面向青年,着眼于青年人的大多数,共青团组织只有把整个青年一代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才能完成党的重托,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青年,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三、共青团既要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又要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共青团首先要以党的利益为重,以国家的、人民的利益为重。共青团的工作必须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但这并不等于说,共青团就不讲青年人的利益了。共青团只有正确地表达青年的意愿,才能密切地联系青年;只有全面地关心青年,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作用。怎样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呢?要热心地帮助青年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青年全面发展;要及时正确地反映青年人的呼声,保护青年人的正当权益;要为青年人办好事、办实事,尽心尽力地帮助青年解决实际困难。

  四、共青团既要正确地代表青年的利益,又要正确地引导教育青年。上面谈到共青团要代表并维护青年人的利益,与此同时,还应解决如何引导教育青年的问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有大量的外国东西涌入,其中有不少腐朽、没落的东西,首当其冲、最易受影响的是青年。我们说要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这决不是喊几声“狼来了”,而是“狼”确确实实已经来了。社会主义阵地,我们一寸也不能丢。共青团要做到寸土不让。青年人往哪里去,有一个方向问题,共青团必须引导好。我们要在青年中提倡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反对封建的腐朽思想。共青团可以引导青年更多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青年人喜欢探索。更好更多地掌握唯物主义辩证法,对青年人探索真理,对青年人的成才都是很有帮助的。

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我们已经在贫困地区兴起了精神文明建设之风,我们还应继续探索建设好闽东精神文明的路子。

  首先,有必要澄清下列认识问题。

  一、正确认识脱贫致富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发展史告诉人们:人类生活需求有两个方面,即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人类为自身的生活需要从两个方面开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因此,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脱贫致富从直观上说,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决定于生产力并必须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但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又有反作用。贫困地区要走上富裕的道路,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此,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成为我们最紧迫的中心任务。我们相信,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我们也看到由于贫困地区底子薄,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不平衡,商品经济水平低,脱贫致富的过程将充满艰辛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更好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战胜艰辛和困难,通过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以科技扶贫加速致富的进程。可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那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那种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是“硬劳动”,精神文明建设是“软劳动”,重硬轻软的做法,那种认为商品生产发展了,脱贫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的想法,都是违反辩证法的。我们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一方面把发展商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另一方面把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予以重视。

  二、正确分析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发扬成绩,纠正失误;调动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

  我们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这些年我们开展了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内容,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的文明礼貌活动;开展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内容的创建文明村镇活动,还开展了以老区革命传统教育为先导,以“两德”建设为重点的“爱我闽东,建我闽东”系列活动。特别是1988年以来,我们在“树立精神文明支柱、抓精神文明细胞建设”方面,在抓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军警民学雷锋共建精神文明方面,在抓社会治安治理、开展“扫黄打丑”“除六害”方面,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从整体上说,社会风气有了好转,但并没有根本好转;社会主义教育较为普及深入,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又沉渣泛起;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还相当薄弱,集体主义观念有所淡化,还有相当多的文盲、科盲、法盲,迷信思想也在阻碍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这些都表明,我们所面临的现实还是很严峻的,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在充分认识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辩证地分析在今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有哪些积极因素可以调动,有哪些消极因素应予转化。

  全国上下正在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气候,由于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已由起步和打基础阶段过渡到全面推广阶段,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广大干部群众的文明意识得到启发和提高,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实力有了一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这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物质条件;还有,闽东是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建设闽东精神文明的有利条件与积极因素。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闽东地理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农村的文化知识水准较低,小学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还有相当大的面积;迷信活动、宗族势力等封建陋习也有相当的基础;特别是商品经济还未形成,经济基础也制约了上层建筑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前进中的问题,都是阻碍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利条件与消极因素。

  三、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破”与“立”的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立”与“破”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进行正面教育和宣传,也就是采用“立”的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地产生,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我们所讲的灌输,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宣传群众、武装群众、教育群众。通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这就是“立”。可以说,“立”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当然,仅有“立”还是不够的,封建主义的东西,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这就需要“破”——通过批判,揭露假、恶、丑,使它们失去人心、失去市场。让人们在思想认识上自觉地抵制这些东西的侵入。同时,还要采取有力的手段,运用法制、行政的手段,坚持打击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持久、深入地开展扫黄打丑斗争。

  总之,“立”和“破”,都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不破不立,不立不破,相辅相成,殊途同归。如果我们对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卖淫嫖娼熟视无睹,不去打击,那么还有什么“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可言?如果我们以为靠几次打丑扫黄就可以高枕无忧,那么,在人民群众的思想还没有得到普遍提高,缺乏自觉抵制力的情况下,丑恶现象的死灰复燃是随时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建设具有闽东特色的精神文明,就需要立足于闽东的实际,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无不来源于社会实践。因此,脱贫致富的实践过程不但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闽东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我们应该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提高闽东人民的精神素质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以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为前提的“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主人翁地位决定了劳动者之间的平等互助的同志式关系。新的价值观念的主体是: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必须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新时代文明和道德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只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我们不能划这个等号。二者的关系不是必然的关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是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能。商品经济毕竟有其固有的一些消极属性,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念还不时地在毒化人们的心灵,拜金主义还会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膨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拜物教。因此,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同时,毋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修养。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促使人们在商品经济活动中逐步地认识商品生产的规律,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经营的知识,逐步形成与现代生产和生活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脱贫致富的主导力量。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增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力量,以不断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城镇,我们要完善企业的承包制,增强乡村两级的集体经济。应该让人们亲身体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感受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休戚与共的关系,从而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信心——这对道德的进步、思想觉悟的提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在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进程中,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基础之上的生产实践,是人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最广阔的课堂。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可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农村,我们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也必须通过科技兴农的活动,给扫盲以动力和压力。应当强调的是,科学既要用于生产,又要用于精神生活。特别是在农村,要把科学技术进步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移风易俗,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从政策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把生活建立在文明健康的共产主义道德轨道上来。文明礼貌、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尊重他人、洁身自好、尊老爱幼等等都是文明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我们需要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农村有些地方致富以后就大兴土木修庙建坟,求神拜佛,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老区革命精神是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闽东的老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无数先烈留给我们用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老区的革命传统,是闽东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优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结合闽东的革命历史和传统,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我们要在脱贫致富的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继承老区革命传统,发扬老区革命精神,每一个人都要“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滴水穿石、锐意进取、无私奉献”。

  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积极成果的总和,标志着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也必然渗透在整个贫困地区物质文明建设中,体现在脱贫致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触角愈变愈广,覆盖面愈来愈宽。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是现代文明与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着的精神愚昧相决裂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向纵深推移,必将遇到新的阻力,激化各种矛盾。扶正去邪、去伪存真、惩恶扬善、褒美贬丑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会发生突变和飞跃,特别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如同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有收获。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又必将是“滴水穿石”的一种过程。基于上述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个问题上,肯花大力气,能够打持久战,善于采取好办法。

  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但要当好指挥员,还必须当好战斗员。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不但要看他们怎样抓好物质文明建设,还要看他们怎样抓精神文明建设。特别应当强调的是,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广大干部群众不但要看你讲些什么,还要看你做些什么。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在台上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台下却对西方的多党制津津乐道;在台上讲要为政清廉,在台下却索礼受贿,大吃大喝,正如群众所讽刺的“台上他讲,台下讲他”,那还有什么人能相信他。

  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机关干部、少年儿童,应当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职业特点,开展为他们所欢迎的各种活动。比如:军民共建、警民共建、评选精神文明标兵、评选五好家庭、评选文明街道、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组织活动要立足于多办使群众满意和高兴的事情,而不是搞一些让群众厌烦的花架子,徒增群众的负担。应尊重群众的意愿,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而不是硬性地要群众干这干那。

  要抓重点带一般,树典型推全面。唯物辩证法主张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水平,在事物发展的复杂过程中,既抓住主流,又注意支流;既突出重点,又照顾一般;既树立典型,又带动面上。把这一方法加以运用,有助于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水平。这几年闽东已有了不少典型,受国家、省地县表彰的文明村镇有178个,受地县表彰的五好家庭有8万个,受地区表彰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有195个,我们还要继续树典型,以此来带动抓“细胞”。城乡基层单位和千千万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树典型、抓重点就是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普及到城乡、落实到基层。“细胞”优化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提高。抓“细胞”,反过来又有利于树更多、更好的典型。

 

上一条:PWJD014-难度4 习近平:《摆脱贫困》节选三
下一条:PWJD016-难度4 习近平:《摆脱贫困》节选五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院办电话:023-62769584
研究生办电话:023-62760210

Copyright© 2015-2022,School of Marxism.CTB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