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上午,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慧智楼91210会议室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集体备课会。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任毅,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柏,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唐春秋,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宋明江,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刘勇,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全体教师参加本次会议。会议围绕教材第十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开深入研讨,通过专题说课、交流点评,凝聚教学共识,夯实思政课建设根基。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主任龙睿赟主持。
会上,龙睿赟介绍了学院集体备课整体情况,强调以教材为纲、以学生为中心,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深度融合。随后,四位主备课教师依次分享教学思路。敬德老师聚焦“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浪浪山小妖怪》等文化创新作品为例,阐释文化繁荣对民族复兴的意义;通过奥运口号变迁等案例,系统解读文化自信的历史、实践与理论基础,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路径。胡義老师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出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解析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依据,以及加强理论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格局的实践路径。邹佩耘老师针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聚焦“为何引领”“如何践行”。通过撤侨、感动重庆人物等案例分析凝心聚力原因,从传承党的精神谱系、借红岩故事关联现实,结合“十五五”规划,引导学生思考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赵俊良老师梳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逻辑框架,以重庆城市精神中的“忠勇”为例,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结合重庆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实践,分析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内外协同策略。参会人员围绕教学重点、案例运用、师生互动等展开热烈讨论。
杨柏副校长在点评中高度肯定本次集体备课,并就进一步优化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要立足学生视角,精准梳理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盲区与学习需求,通过课前调研、学情分析报告等方式,摸清学生知识储备与能力短板,确保教学内容契合认知规律,实现知识体系连贯递进。二要引导教师深度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等原文原著,深入挖掘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家国情怀,将学习成果融入教学设计全过程。三要聚焦互动课堂设计,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与实践中产生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四要强化专业间协同,建立跨专业备课协作机制,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凝聚协同育人合力。
任毅副校长围绕教学内容优化与育人效能提升指出具体方向。她强调:当前首要任务是引导师生对基础理论形成系统、深刻的理解,以此为根基,深度梳理重庆本土文化发展脉络,将重庆在地实践成果、红岩精神、抗战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让地方文化成为丰富教学内容、厚植育人底蕴的重要支撑。其次,要着力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与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依托学校舆情中心等优质科研平台,为教学创新提供坚实保障。第三,需主动挖掘能打动学生的文化触点,将其融入教学实践。同时,要积极探索以文兴产、文化创意等发展路径,持续提升教学感染力,切实增强育人实效。
此次集体备课会通过精准化备课、规范化研讨、特色化设计,明确了教学重点与创新方向。下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