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第七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沙龙在学豪酒店11楼学术沙龙会议室举办。本期沙龙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本期主讲嘉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赵路卫博士、游君彦博士,孙岩帝副教授主持了本期沙龙。学院院长杨维东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洪富忠教授应邀参会并作点评,30余名教师参加了此期沙龙。
赵路卫博士的讲座主题是“德业合一与宋代书院运动的历史启示”。书院发轫于唐,成形于宋,拓展于元、明、清,部分复活于当下,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士人是书院活动的主体,南宋时代,面对士风败坏,王朝外部严酷的环境,如何安顿士人的心灵,重塑士人的价值观,扭转片面追求功名利禄所带来的弊端,培养具有使命感和担当意识的士人,成了摆在以朱熹、张栻、吕祖谦为代表的理学大家面前的历史命题。理学家们通过以书院为媒介,实施“德业并举”的方针,通过定期集会、学术会讲、祭祀先贤等措施,使得士人群体在南宋中后期日益变化的形势下获得了新的身份认同,也在某种程度上凝聚了中央与地方、士人与朝廷、道统与学术的紧密联系。宋代书院“德业并举”理念及其在书院的实施路径,或许可以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历启示。
游君彦博士以“选贤与治边:浅谈南宋四川类省试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为题,通过对南宋四川类省试创设过程,制度变迁,类省试试官的选差与管理、四川类省试的历史地位等诸要素的系统考察,在明确四川类省试制度运作的整体面貌的基础上,增加我们对四川类省试在国家与地方治理中的弹性互动、地方士人与地域文化发展的联系等相关认识,为现代国家对地方的治理提供历史借鉴,尤其是对西部大开发中边远地区的高考改革及人才选拔提供历史经验。
洪富忠教授点评认为,两位主讲老师的内容有“三个特别”,一是选择了一个特别的时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非常繁荣的时代;二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人才的培养、选拔视角对所讲问题进行了讲解;三是选择了一个有兴趣的话题,书院与科举考试是大家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两位博士还需要在三个方面有待加强,一是加强对时间内容的分配,使重点更加突出;二是加强历史资源的现代挖掘,凸显时代意义;三是加强个人研究的转型,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学科方向。
与会人员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进行了交流讨论。
杨维东院长发言认为,学术沙龙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两位主讲嘉宾选题有意义,讲解有深度。游老师的选题立足点是好的,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落实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方面,通过系统梳理,达到应有的现实意义。赵老师的选题中所涉及的德业并举理念对当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加以展开,同时从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历史维度等多角度进行阐释,从而拓宽研究视野。最后,杨维东院长鼓励年轻教师们要走出去,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学院,增强内生动力,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多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