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教研部活动 
 研究生新闻 
 校领导上思政课 
研究生新闻
首页>>学院新闻>>研究生新闻>>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衿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探寻中益乡红色传承与乡村振兴密码

2025-07-09 12:54 王玥 滕菲/文 罗丹丹 陈灿/图  马克思主义学院

“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益乡华溪村考察时的殷切嘱托,如今化作乡村振兴路上的不竭动力。为深入触摸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脉搏,探寻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7月7-8日,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衿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踏上了这片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脱贫奇迹的土地,成员们用脚步丈量乡村蜕变,用心感知中益乡如何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振兴之路。

产业根基稳:听乡音勾勒富足蓝图

7月7日上午,在石柱县中益乡政府,工作人员陈悦、谭弟川以详实数据和鲜活案例,向实践团揭开了中益乡的振兴密码。谭弟川重点阐释了“两黄一蜂”特色产业体系的构建与成效。“这不仅是总书记对我们艰苦奋斗的肯定,更是对产业发展路径的形象概括。”谭弟川介绍道,“两黄”即黄精和黄连,“一蜂”则指中蜂产业,通过“支部引领、集体带动、党员带头、企业合作、群众参与”的五位一体机制,中益乡打通了从育苗、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昔日深山的苦黄连、辣红椒、醇蜂蜜,如今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实现了从“扶助”到“自立”的精彩蝶变

(图为中益乡政府工作人员谭弟川为团队成员介绍发展概况)

非遗技艺活:在文化浸润中感受传承力量

当日下午,实践团一行来到中益乡坪坝村,在夏布非遗工坊的沉浸式体验中,触摸中益乡文化振兴的蓬勃脉动。古朴气息中,工坊传承人热情介绍了夏布制作工艺及工坊“技能培训+产品代工+计件合作”的发展模式。成员们在工坊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土家康养如意锤、布老虎等工艺品制作过程,一针一线间,触摸的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精妙,更是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活力焕新。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夏布非遗文化工艺)

车间田野甜:青春智汇拓“共富”之路

7月8日上午,团队一行深入山间的黄精、黄连、脆桃等种植基地,在一线探寻特色产业赋能乡村的密码。成员们在基地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了解原材料种植、采摘、销售的全流程,并亲身参与到果实采摘、养护等农事活动中。从田野转向车间,在当地党委委员、组织委员任雪松的带领下,实践团步入华溪村帮扶车间,详细了解原材料采购、加工、包装、销售的作业流程以及产品销售困境。针对特色商品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品牌认知低、渠道单一等问题,成员们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产业振兴提供了科学市场分析及拓展销售渠道的创意方案,这些“金点子”旨在让车间与田野的辛勤耕耘真正转化为乡亲们“共富”路上的“真金白银”,最终都能“甜”到农户的心坎里。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车间及种植基地)

中益乡的蜕变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三农篇步履铿锵的一幅生动缩影,这里的每一步蜕变,既彰显着国家战略在基层的精妙落笔,也饱含着群众干部的智慧汗水。“青衿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三下乡”步履,不仅引导实践团成员们用双脚丈量乡土的宽度,也用青年视角读懂了一部写在山野田地间的乡村发展“活教材”。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对振兴路径的认知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实践团成员们深刻领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使命,未来也将以更有深度的思考,力行担当,为广袤乡村大地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华溪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已是首条
下一条:【2025“三下乡”(十五)】“青衿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青春足迹映初心,社工筑梦话担当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院办电话:023-62769584
研究生办电话:023-62760210

Copyright© 2015-2024,School of Marxism.CTB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