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通过集体观看、专题研讨等形式掀起学习热潮。从抗战精神的历史溯源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当代价值,师生们结合学科特色展开深度探讨,一致认为这场伟大胜利铸就的精神丰碑,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激励着青年学子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勇担使命。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宋明江 |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80年前胜利的曙光刺破长夜,今日阅兵的威仪宣示和平。近代以来蒙辱、蒙难、蒙尘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取得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80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走向不可逆转的新征程。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当满怀信心,众志成城,不惧风浪,珍爱和平,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团结激发千千万万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以思想之力在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的坚强屏障,坚定不移捍卫先烈以生命换来的山河无恙,以奋斗者之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刘富胜 |
“震撼”是观看阅兵后最直接的感受,整齐的步伐、强劲的声音、高端的装备,无不彰显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既不惹事、更不怕事的豪迈、自信和底气。“不易”是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最强烈的共鸣,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幸福来之不易,一切胜利和成就都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都在于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发展”是观看阅兵和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最深刻的思考,无论是维护正确的二战史观和二战的胜利果实;还是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说到底都要靠发展,有强大硬核实力,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纪委书记 洪富忠 |
2025年9月3日的阅兵式,不仅是一场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多维呈现。阅兵是一个国家实力的直观反映。铿锵的步伐、先进的装备,无不彰显中国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能力与决心,传递了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自信。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本质上是在民族记忆的基石上构筑和平来之不易,自强方能不息的共同价值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作为一名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重庆丰富的抗战文化与革命文化,引导和激励广大同学,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龙睿赟 |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赴国难、勠力同心御外辱,用热血和信念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阅兵仪式上整齐划一的方阵、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承载着先辈用热血铸就的精神力量跨越时空,让我们深刻地感悟到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拼搏、勇毅前行。
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传递精神火种的历史使命,庄严的阅兵仪式为思政课教师备好一堂生动而又深刻的“开学第一课”提供了生动素材。我们站上讲台,既要以史为据,讲清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更要以情动人,把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英雄故事讲得鲜活可感;还要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筑牢其信仰根基,让伟大抗战精神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
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部主任 刘朋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首次亮相,是我军力量结构新布局在阅兵中的首次显示,传递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维护和平发展的决心和能力。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把历史昭示的真理力量、反法西斯的抗日精神、美美与共的和平理念和国防军事伟大成就融入教学中,种到学生心灵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教授 孙岩帝 |
观看完此次阅兵仪式,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阅兵场上,受阅部队步伐铿锵,装备精良,尽显大国军威。那整齐划一的方阵,是军队纪律性与战斗力的彰显;那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国家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的体现。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已走向强大,有足够的实力捍卫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抗战老兵受阅,体现了大国胸怀,也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先烈。展望未来,党和国家必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我们也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教师 魏新欣 |
观看了九三阅兵,心潮澎湃。遥想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当时我军仅有的战机不足组成空中梯队,飞机只能飞第二圈,受阅装备有“万国牌”之称,甚至出现过坦克熄火需后车推动的窘境。从当初的“万国牌”装备到如今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这条奋斗之路见证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此次阅兵中,众多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体系化编组的空中梯队,不仅展示了我国国防现代化的辉煌成就,更彰显了中国军队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能力。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这场阅兵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特别是看到军队政治建军新成效、政治整训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更让人感受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军队本色。强国必须强军,能战方能止战。这场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宣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强大国防维护世界和平。我将把这些思考和感悟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蒋勋婷 |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今天观看了2025年九三阅兵仪式,我深感震撼与自豪。阅兵式上,整齐的方阵、精良的装备,既展现了我国军队的强大实力,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军人身上坚韧不拔、保家卫国的精神力量,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这与抗战精神一脉相承。
同时,阅兵也让我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和平与发展的思想力量。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展示实力是为了捍卫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我们肩负特殊使命。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将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程志强 |
今天在学院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能够与老师们、同学们齐聚一堂,一起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一同感受大会热烈的氛围。
受阅部队威武严整、气宇轩昂;新式武器直指苍穹,威慑四方。近代以来,帝国主义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今天的大会既是在缅怀革命先烈们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更是在警醒每一个中华儿女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和平。没有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安康,我们要有好酒招待朋友,也要有猎枪打败一切来犯之敌。因为淋过雨,所以也想为别人打伞。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踔厉奋发、艰苦创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