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步启动宜宾、黔江两支暑期实践分队。由7位教师带领35名本硕学生组成的跨年级跨学科团队,分别前往长江首城宜宾和革命老区黔江,开展为期4天的“行走中学习,实践中明理”主题调研。
黔江实践分队深入土家十三寨,在西兰卡普非遗工坊亲历“反织正用”的土家织锦技艺。传承人鲁艾华揭示这项“无字史书”的文化密码时,学生们发现古老技艺正通过文创产品带动妇女就业,实现“一根丝线连古今”的乡村振兴。转赴龚昌荣烈士陵园,全体师生在微党课中重温游击队长浴血奋战的事迹,通过除草护陵等实际行动践行红色传承。这场融合非遗活态传承与革命精神教育的实践,生动诠释了“行走的思政课”如何让青年在经纬交织中读懂文化根脉,在纪念碑前筑牢信仰根基,最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殷切嘱托。

宜宾实践分队以“三维学习法”创新开展思政实践。在国家一级博物馆宜宾市博物院,师生们通过新石器石斧至明清书画等万余件文物,系统梳理了“万里长江第一城”4000年文明史。在《我住长江头》展厅,2200年建城文物揭示了水陆枢纽的发展密码;“墨韵三江”书画展中,研究生李秋萍发现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的跨时空共鸣;酒文化展厅里,陈馨怡同学聚焦白酒产业现代化转型课题;民俗陈列则启发丁元相同学提出“活化传承”的创新理念。这场融合空间丈量、历史印证与理论解析的实践,既实现了“从文物看规律”的教学目标,更探索出“以历史之问寻发展之答”的思政教育新范式,让博物馆成为滋养青年文化自信的鲜活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