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新图书馆第五会议室成功举办第26期教师学术沙龙。本次沙龙主题为“文化基因解码:传统与现代的双向赋能”,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欣作“我国宗教学(工作)自主知识体系之构建浅论”主旨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四位博士作主讲发言,4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了学术沙龙。
会上,李建欣教授探讨了新时代我国宗教学(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认为该自主知识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下,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中国自主的宗教学学科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体系三部分构成。他回顾了我国宗教学的发展历程及当前任务,建议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科建设以应对复杂的宗教现实问题。

赵路卫博士以“书院与清代地方社会治理”为主题,从“地方官员施政的重要手段”“朝廷与地方绅士互动的纽带”“重要的地方社会治理体系构成要素”阐释了书院对清代地方社会治理的意义,总结其当下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杨洁博士以“文化品牌对于文化活力的保持与延续”为主题,从文化缺乏品牌化的问题出发,提出“文化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并从文化资本理论、符号消费理论、多元文化主义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增强文化品牌化的思路和路径。胡義博士以“理解‘中华文化时代精华论’的三个维度”为题,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等作了报告。任芮欣博士以“近代诸子学的复兴与困境”为主题,从近代诸子学复兴的背景、作为近代学术转型之本土资源的诸子学、近代诸子学复兴的困境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代诸子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近代诸子学的得失对于当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的借鉴意义。

李建欣教授对四位博士的主讲作了点评,认为他们的选题新颖,思路清晰,从不同视角展示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体现出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系统的学术思考,并就如何将主讲内容凝练成学术论文和课题选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富胜主持本次沙龙,并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肯定李建欣教授和四位博士的报告,认为此次学术沙龙内容丰富,见解深刻,视野开阔。他希望大家继续加强交流合作,将所学所思融入日常教学与科研实践。学院也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学术沙龙,为师生搭建更多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