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课程编号4课程类别 学位基础课
课程学时 32课程学分2
课程实施方式: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
考核方式:课堂讨论(20%)、读书笔记(30%)与课程论文(50%)
一、课程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下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开设的学位基础课。课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跟国内外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前沿,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线,主要探讨以下九个方面的问题: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特点、内容和维度、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等。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拓宽学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视野。为此,课程教学中需要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第一、文献阅读与原理阐释相结合的任务,掌握基本原理是正确阅读文献的基础,广泛阅读文献是深入把握原理的前提;第二、现实关切与理论发展相结合的任务,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是立足实践、与时俱进的理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无不是围绕现实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比如人的问题、生态问题、全球化问题;第三、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结合的任务,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重大理论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产生的重大理论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就是要看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两者在立场、方法、宗旨上都有差异,但是从人类“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看,两者又有共同之处,如何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减少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付出的代价,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任务。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讲 导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状况(4学时)
通过本讲的教学,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现状,认识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不同特点,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在最近三十年中主要关注的对象,同时认清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存在的三种维度。
一、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特点
1、回归基础理论
2、回归现实的人
3、回归生活世界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特点
1、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某一种理论结合起来
2、用某一种理论去解读或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
3、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读或改造某一种理论
二、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文献研究
1、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研究
2、国外马克思主义文献的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的解读
(二)问题研究
1、理论问题研究
2、现实问题研究
(三)人物研究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
2、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人物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研究
三、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三种维度
(一)政治维度
1、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价值观念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三化问题”
(二)学术维度
1、加强对文本、经典、思想史的研究
2、加强对当代世界及其理论表现( 亦即当代思潮)的批判性研究
3、加强对中国实践的研究
(三)方法论维度
1、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哲学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与一般科学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科学方法论
参考文献:
1、严书翰.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些特点和若干前沿问题[J].红旗文稿,2004年第8期。
2、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3、邹诗鹏.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及前沿[N].社会科学报,
2008年
10月
9日
。
4、王秀阁、杨仁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谭希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特点?
2、如何把握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政治维度与学术维度之间是什么关系?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方法论之间的关系?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4学时)
通过本讲的教学,让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块整钢”的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只言片语出发,坚决反对国内外学术界搞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对立、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等主张;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出发,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的由来
(一)理论背景:制造分裂与肢解整体
1、制造马克思主义的分裂
2、肢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
(二)现实背景:反思历史与正视现实
1、反思中苏论战的历史
2、正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
(三)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
1、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
2、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涵
(一)主题的整体性
1、无产阶级的革命与解放
2、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方法的整体性
1、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2、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性
(三)理论的整体性
(四)发展的整体性
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三个组成部分”理论的来源
(二)如何认识“三个组成部分”理论
(三)“三个组成部分”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系
四、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切入点和方法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切入点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原则
1、文本回归
2、放眼世界
3、立足实践
参考文献:
1、逄锦聚.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
2、张雷声.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3、王贵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个基本问题[J].探索,2001年第3期。
4、张耀灿、刘伟.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意义?
2、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三个组成部分”理论之间的关系?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研究(4学时)
通过本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掌握国外生态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问题和思维方式,同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出发,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思想
(一)生态与生态学
1、生态
2、生态学
(二)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揭露
1、资本主义生产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
2、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化
(三)马克思论生态问题的根源
1、经济根源:私有制和异化劳动
2、认识根源:野蛮征服自然观念
3、阶级根源: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
4、政治根源:资本主义国家与法律
(四)马克思论生态问题的出路
1、制度创新:变革社会制度
2、科技创新:科学技术进步
3、观念创新:从征服自然到善待自然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2、控制人与控制自然的内在关系
(二)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
1、降低成本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2、消费异化与生态危机
(三)社会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方向
1、社会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
2、先进社会主义
3、生态社会主义
4、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主体与路径
(四)生态马克思主义评价
1、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2、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缺陷
三、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的定义、发展和表现
1、生态文明的定义
2、生态文明的发展
3、生态文明的表现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思想
1、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
2、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3、江泽民的生态文明思想
4、胡锦涛的生态文明思想
5、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布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1、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努力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4、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景源、杨通进、余涌. 论生态文明[N]. 光明日报,
2004-04-30
.
2、白光润.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J].人文地理,2003年第2期。
3、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概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4、陈学明.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
5、王学俭、宫长瑞.试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意蕴[J].理论探讨,2010年第2期
6、李富君.马克思的生态观探析[J].中州学刊,2009年第3期
思考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2、如何评价生态马克思主义?
3、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四讲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4学时)
通过本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容,认识到国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同时结合我国建设的实际,把握人学理论研究在当前的发展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与人学的关系
(一)人学及其发展阶段
1、何谓人学
2、人学发展的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有无人学
1、否定派——以萨特为代表
2、肯定派——以弗洛姆为例
二、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争论
(一)“人性”与“阶级性”之争
(二)“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变革
(一)人学理论基础的变革
(二)人学理论范式的变革。
(三)人学内容的变革
(四)人学理论功能的变革
四、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内容
(一)人的类本质与异化理论
1、类本质思想
2、异化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的人”的理论
1、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
2、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
1、政治解放
2、经济解放
3、人类解放
(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人的自由
2、人的全面发展
(五)“自由人的联合体”理论
五、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主题
(一)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1、主体性
2、主体间性
(二)人的发展
1、自在自发的生存模式
2、异化受动的生存模式
3、自由自觉的生存模式
(三)人学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锐生、景天魁.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解释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袁贵仁.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4、赵士发.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历史变革及其当代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
5、周文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学研究述评[J].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
思考题:
1、怎么看待“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争论?
2、怎么理解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传统人学的变革?
3、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理论?
第五讲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研究(4学时)
通过本讲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传统辩证法的超越;通过对当代辩证法理论发展的解读,让学生认识到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与人的关联;通过辩证法的学习,树立起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一)黑格尔之前的辩证法
1、苏格拉底与辩证法
2、康德的辩证法
(二)黑格尔的辩证法
1、辩证法是最高的思维方法
2、辩证法表现为正、反、合的过程。
3、辩证法同时也是“实体即主体”的运动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
1、前提的超越
2、动力的超越
3、过程的超越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解读
(一)总体的辩证法——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
1、强调辩证法的重要性
2、质疑自然辩证法
3、总体的辩证法
(二)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的辩证法思想
1、同一性哲学批判。
2、同一性哲学的实践危险
3、非同一性
4、否定的辩证法
5、瓦解的逻辑
6、“星丛”概念
7、绝对的否定
(三)对话的辩证法——伽达默尔的辩证法思想
1、独白的辩证法
2、对话的辩证法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时代精神
(一)批判精神
(二)宽容精神
参考文献:
1、孙利天.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2、姚大志.什么是辩证法[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3、孙正聿.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4、杨国斌.卢卡奇:从自然辩证法到历史辩证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5、叶晓璐.否定的辩证法及其存在论视域[J].中共哲学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6、张盾.辩证法与当代哲学的命运———评阿多诺对辩证法的重新诠释[J].南京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
2、如何理解卢卡奇的“总体性”概念?
3、如何理解阿多诺的“星丛”概念?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精神?
第六讲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4学时)
通过本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黑格尔的超越,同时让学生从世界历史的高度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问题,最后通过世界历史理论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人类文明成就的关系问题。
一、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概念及其影响
(一)黑格尔研究历史的三种方法
1、原始的历史
2、反省的历史
3、哲学的历史
(二)民族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
1、民族精神
2、世界历史民族
3、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全体人的自由
4、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影响
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世界历史的经验性
(二)世界历史的动力
1、世界历史的技术动力
2、世界历史的资本动力
(三)世界历史的影响
1、世界历史对政治的影响
2、世界历史与伦理的冲突
三、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
(一)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的命运
1、资本主义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
2、世界历史的完成同时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达到极限
(二)世界历史与无产阶级的使命
1、异化的世界化
2、解放的世界化
(三)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的实现前提
1、世界历史与生产力发展
2、普遍交往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
四、世界历史与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
(一)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提出
1、俄国民粹派的“跨越”设想
2、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的看法
3、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正式提出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条件
1、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批判继承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当代意义
1、认清当前社会的发展阶段
2、充分借鉴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盾、刘招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2、何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3、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辨析[J].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
4、汤建波、刘友古.重新理解马克思的“跨越”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第3期。
5、赵士发.黑格尔世界历史的基本方法与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第11期。
思考题:
1、黑格尔如何论述“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
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与伦理”之间的关系?
3、如何理解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
4、如何理解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第七讲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研究(4学时)
通过本讲的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劳动在商品价值中地位和作用,回应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挑战,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解决现实生活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一)马克思之前的劳动价值理论
1、威廉.配第的思想
2、亚当.斯密的思想
3、大卫.李嘉图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内涵
1、劳动的二重性
2、劳动创造价值的主体性
3、劳动量的计算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面临的理论挑战
(一)来自第二国际的挑战
1、伯恩斯坦的主张
2、希法亨的辩护
(二)来自西方经济学的挑战
1、边际学派的挑战
2、凯恩斯主义的挑战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价值理论问题
(一)劳动价值论与现代公有制
1、传统公有制的弊端
2、现代公有制
3、股份制改革
(二)劳动价值理论与分配问题
1、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所有权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所有权与利润让渡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问题
(一)对劳动的重新界定
1、劳动方式的变化
2、脑力劳动创造价值
3、科技作为倍加劳动
4、管理作为协作劳动
(二)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
1、传统划分的误区
2、第三产业问题
(三)劳动价值理论与非劳动生产要素问题
1、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中发挥了作用
2、非劳动生产要素不能创造新的价值
3、现阶段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参考文献:
1、白暴力、王胜利.全面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2、白暴力.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缺陷分析[J].经济纵横,2007年第9期。
3、曹亚雄.知识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萧灼基.推进理论创新指导经济实践[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5、童水栋、王有强.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几个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6、华民、朱莉.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点思考[J].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超越?
2、如何认识凯恩斯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批评?
3、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4、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八讲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2学时)
通过本讲的学习,让学生全面掌握和正确理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征和本质;通过学习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新变化正反两个方面的理解,树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信念,同时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这一过程的长期性。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一)自由资本主义
1、产生背景
2、主要特征
(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1、产生背景
2、主要特征
3、影响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产生背景
2、主要特征
(四)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1、产生背景
2、主要特征
3、影响
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一)生产方式的自我调节
1、政府通过调控需求影响市场
2、资本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二)社会关系的自我调节
1、阶级结构的变化
2、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3、工会的作用明显
(三)政治关系的自我调节
1、扩大公民权利
2、现代民主政治结构基本成型
三、资本主义的自我认识
(一)自我肯定的认识
1、贝尔的“意识形态总结论”
2、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论
3、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二)自我否定的认识
1、德里达论资本主义之“弊”
2、詹姆逊论资本主义之“危”
3、哈贝马斯论资本主义之“非”
4、吉登斯论资本主义之“虐”
5、乔姆斯基论资本主义之“暴”
四、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前景
(一)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1、技术的突飞猛进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原因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
3、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没有改变
(二)社会主义的前景
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3、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陈学明.西方人士眼中的当代资本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7期和第10期。
2、吴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J].国际论坛,2003年第3期。
3、刘昀献.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4、李青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5、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前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6、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1期。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2、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3、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思想之间的关系?
第九讲(2学时)
通过本讲学习,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定义、特点和功能;让学生懂得意识形态领域分歧的必然性和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同时懂得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进行理性思考。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点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
1、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
2、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主张
3、列宁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4、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
(二)意识形态的特点
1、阶级性
2、对立性
3、虚幻性
4、反映性
二、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功能
(一)意识形态的结构
1、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
2、总体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形态和个体意识形态
3、意识形态的核心、意识形态的主体、意识形态的外围
(二)意识形态的功能
1、认同功能
2、凝聚功能
3、辩护功能
三、意识形态的较量与斗争
(一)冷战与意识形态
1、冷战兴起
2、冷战的实质
3、冷战思维
(二)两大阵营
1、资本主义阵营
2、社会主义阵营
(三)意识形态渗透
1、理论渗透
2、思想渗透
3、文化渗透
4、宗教渗透
四、意识形态的构建与传播
(一)意识形态安全
1、定义
2、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3、消解意识形态安全的四种论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定义
2、重要性
(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相关介绍
2、学术界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2.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3.刘少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4.侯惠勤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思考题:
1.意识形态具有哪些功能?
2.如何防范国外意识形态渗透?
3.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